(一)新生儿湿肺
1.临床表现:
主要是呼吸窘迫,多数在生活6小时内即出现呼吸加速(>60次/分),轻者反应正常,哭声响,体温正常。当呼吸急促和出现青紫时给予氧气。病程短者5到6小时或者1天,长着4到5天恢复,预后良好。
2.护理措施:
2.1 呼吸困难的护理,可采用面罩或鼻导管给予小流量氧气吸入,以缓解呼吸困难,病情严重者需要使用CPAP或有创呼吸机进行治疗。
2.2 预防肺部感染,新生儿抵抗力低,加上双肺的功能差,可合并肺部感染如新生儿肺炎等。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护理,防止患儿呕吐物吸入鼻腔或呼吸道,可将患儿侧卧位,经常更换体位。
2.3 保证营养和热量的摄入,热量摄入不足时,经肠内营养无法获得足够的能量,考虑使用肠外营养。
3.出院指导
3.1 保持良好的居住条件,温差不可过大应保持室温24-26℃湿度适宜,
3.2 做好脐部护理,衣服穿着舒适,不可过多或过少。
3.3 喂养时要注意避免空气吸入,喂饱后一定竖立抱起孩子,打嗝后方可放平,注意避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起窒息,随时观察,及时更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燥。
3.4 发现问题及时咨询或去医院检查。
(二)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1.治疗措施:
1.1 用表面活性物质(PS)替代疗法,将表面活性物质(PS)制剂尽早由气管导管滴入。
1.2 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营养和液体入量,吸氧和机械通气。
1.3 预防感染。
2.出院指导:
2.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宜,注意保暖,防止呼吸道感染。
2.2 保持皮肤清洁。
2.3 耐心喂养,逐渐增加奶量,鼓励母乳喂养。
2.4 根据医嘱补充维生素和铁剂。
2.5 定期随访,遵医嘱在生后4周内或胎龄32周到眼科进行眼底检查。以便及时进行视网膜病的治疗。
(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1.治疗原则
1.1 治疗轻中度黄疸主要采用蓝光照射治疗。
1.2 重度黄疸者也可同时采用静脉输注白蛋白,换血疗法等。
2.蓝光照射副作用:
2.1 皮疹:可出现斑点皮疹或者红斑,光疗结束后可消退。
2.2 腹泻:较常见,光疗分解产物经肠道排出,故大便稀薄呈绿色,光疗结束后不久即停止。
2.3 发热:随时监测体温,通过箱温调节。
2.4 青铜症:由于胆汁淤积,光疗停止后较长时间内可消退。
3.出院指导
3.1 出院时若黄疸程度较轻,日龄较大,可不必再服用退黄药物。
3.2 疑有核黄疸或已经确诊为核黄疸者,出院后应加强神经系统方面的随访,以便尽早做康复治疗。
3.3 坚持母乳喂养 母乳营养高,吸收快,无菌且含有多种免疫活性物质,适合宝宝的生长发育,增加机体的免疫力。
3.4 房间保持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抱宝宝适当户外晒太阳,保持大便通畅。
(四)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是新生儿在生后28天内由于多种原因而导致的肺部炎症统称为新生儿肺炎。
1.病因
感染性肺炎:分为宫内、产时感染和生后感染。
1.1 产前感染:母孕期受病毒、细菌、原虫、衣原体和支原体等感染,病原体经血行通过胎盘和羊膜侵袭胎儿。
1.2 产时感染:胎膜早破,胎儿在宫内吸入污染羊水而致病,急产、滞产胎儿在分娩过程中吸入产道内污染的分泌物。
1.3 出生后感染:①呼吸道途径:接触新生儿者如患呼吸道感染,其病原体可经飞沫由婴儿上呼吸道向下传播至肺;婴儿抵抗力下降时,其上呼吸道感染下行出引起肺炎。②血行传播感染:脐炎、皮肤感染、败血症,病原体经血行传播至肺而引起肺炎。
2.护理措施
2.1 保证营养: 供给充足水份及奶量,喂奶时呛咳明显者用鼻饲管喂养。应少量多餐,以免加重呼吸困难,奶后头部抬高侧卧位,防止呕吐后窒息。加强巡视,发现呕吐、颜面发绀等异常及时处理。
2.2 遵医嘱留取痰培养标本,合理用氧,维持正常的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
2.3 做好呼吸道护理,遵医嘱予雾化吸人,稀释痰液,协助排痰,定时翻身、拍背,使呼吸道通畅
2.4 根据病情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3.健康教育
3.1出院后环境:选择阳光充足的房间,新生儿房间温度在22~24℃,湿度为 55%~65%,室内保持清洁卫生,每日开门开窗通风2次,每次30-60分钟。
3.2 用药: 病痊愈后一般不需要再用药,如服用药物,应注意药物不宜与奶同服。
3.3 喂养: 喂养要有耐心,可按需喂养,以少量多餐为宜。喂奶后轻轻拍打宝宝背部,排出胃内的气体,如果呛咳的比较严重,并有发憋、气促等情况,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3.4 不要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3.5 日常护理: 根据季节及气候及时添减衣服,防止过热或者着凉,以小儿的手脚温暖不出汗为宜。多怀抱小儿,轻拍其背部,经常检查鼻孔是否通畅,清除鼻孔内分泌物。
(五)新生儿脐炎
1.症状:
一般为脐根发红,或脱落后伤口不愈合,脐窝湿润、流水,这是脐带发炎的最早表现。以后脐周围皮肤发生红肿,脐窝有浆液脓性分泌物,带臭味,脐周皮肤红肿加重,或形成局部脓肿,败血症,病情危重会引起腹膜炎,并有全身中毒症状。发热,不吃奶,,精神不好,烦躁不安等。慢性脐炎时局形成脐部肉芽肿,为一小樱红色肿物突出、常常流粘性分泌物,经久不愈。
2.健康教育
2.1入院后在脐部护理及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脐部分泌物作培养和药敏。
2.2脐部护理
(1)保持脐部清洁干燥,用消毒棉签拭净脐部的分泌物,再用碘棉签由内而外消毒脐残端和脐轮。
(2)如有分泌物较多可用3%过氧化氢轻轻涂擦。若有波动感应及时切排。
(4)勤换尿布,避免尿液污染脐部,沐浴后及时做脐部护理。
(5)必要时可在辐射床上暴露脐部,保持脐部干燥,便于观察治疗。
3.出院指导
3.1脐炎已治愈且脐残端已脱落,脐部清洁干燥,则不必再处理;若出院后脐部残端未脱落或虽已脱落但脐部仍有轻度红肿、渗液,则应继续做好脐部护理。
3.2要注意脐部清洁,干燥,洗澡时避免水浸湿脐部,洗澡完毕立即用聚维酮碘护理脐部。避免爽身粉进入未愈合的脐部。
3.3勤换尿布,尿布不能盖住脐部,如有尿液污染脐部,及时消毒脐部,更换尿布。
3.4复查:小的肉芽通过脐部护理可能治愈,如久治不愈或肉芽肿较大应每周或隔周去外科门诊随访。
(六)新生儿败血症
是指细菌进入血循环并在血液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多以不吃不哭、体重不增或下降、贫血、黄疸、发热或体温不升为常见症状。
1.治疗原则:
1.1 抗菌治疗: 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一般采用静脉滴注,疗程7-14天。化脓性脑膜炎疗程14-21天。
1.2 对症支持治疗: 及时纠正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1.3 其他治疗: 可少量多次输血或输血浆以增加机体抵抗力
2.护理要点:
2.1 执行床边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2.2 积极处理局部病灶,如脐炎,脓疱疮、鹅口疮等。保证静脉输液的通畅及抗生素定时定量的输入。
2.3 保证营养和水份的供给,提倡母乳喂养以提高患儿的抗病能力。
2.4 病情观察: 注意体温、呼吸、心率、氧饱和度、精神状态、吸吮能力、皮肤颜色、黄疸程度、有无硬肿、脱水征象,以防感染性休克发生。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吐血、便血、皮肤紫癜、穿刺点不易止血等DIC征象。同时注意尿量和性状,警惕肾功能衰竭发生。
2.5 观察药物治疗后的作用和副作用。
3.出院指导:
3.1 坚持母乳喂养,奶后将婴儿竖抱并轻拍背部,使咽下空气排出,然后右侧卧位,防止溢奶。
3.2 注意宝宝个人及饮食卫生,食具及用具专用,并注意定期消毒。勤换尿布,勤洗臀部,防止尿布疹。
3.3 加强体格锻炼,多做户外活动,提高机体抵抗力。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服,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在传染病流行时,不去或少去人多的场所。
3.4 注意观察宝宝的面色、体温、喂养、全身皮肤,有异常情况立即到医院就诊;如宝宝出现拒乳,少哭不动,精神不佳等异常症状也应及时来医院求诊。
3.5 预防接种要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保证宝宝的健康。在患病期间宝宝身体的免疫力会下降,能否按时打预防针要咨询医务人员后才能决定。
(七)新生儿溶血病
是指母婴血型不合,母亲的血型抗体IgG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胎儿或新生儿发生同族免疫反应而引起的溶血。
治疗原则: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输血疗法配合静脉免疫球蛋白的应用为原则
1.护理要点:
1.1 针对病因的护理,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1.2 实施光照疗法,必要时换血疗法,并做好相应护理。
1.3 遵医嘱给予白蛋白,预防胆红素脑病,静脉丙球蛋白可抑制溶血。
1.4 纠正酸中毒,以利于胆红素和白蛋白的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1.5 合理喂养:黄疸期间常表现为吸吮无力,纳差,应耐心喂养。
1.6 病情观察:注意皮肤粘膜、巩膜的色泽,监测胆红素;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患儿出现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胆红素脑病的早期表现,立即通知医生,做好抢救准备;观察大小便次数、量及性质。
1.7 使家长了解病情,取得家长配合;发生胆红素脑病者,注意后遗症的出现,给予康复治疗和护理。
2.出院指导:
2.1 复查:怀疑有胆红素脑病或已确诊的患儿应加强神经系统方面的随访,促进康复。
2.2 喂养:提倡母乳喂养,保持大便通畅。
2.3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阳光充足。
2.4 母再次妊娠,须做好产前监测与处理。
(八)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以腹胀,呕吐及便血为主要表现,多见于早产儿,尤其出生体重低于1500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病多在出生2周之内。
1.治疗原则:
禁食,静脉补充液体及维持营养,抗感染对症治疗;如肠穿孔、腹膜炎症状体征明显,腹壁明显红肿或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行手术治疗。
2.护理要点:
2.1 保持室内安静,护理操作集中进行。
2.2 遵医嘱禁食,给予胃肠减压,保持引流管通物,注意观察引流物的性状、颜色、量。
2.3 在禁食胃肠减压阶段,遵医嘱静脉补液,保证热卡供给,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2.4 密切观察病情的进展:
(1)一般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精神状态。
(2)密切观察腹胀情况:注意有无肠穿孔、腹膜炎、休克等临床表现和体征,有呕吐者应注意呕吐物的次数、颜色、性状及量,同时应注意大便次数、量及性状(有无粘液及脓血)有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并留取标本。
2.5 加强口腔护理。
2.6 加强皮肤护理。
3.出院指导:
3.1 指导家长正确的喂养方法,提倡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注意适时增加奶量,加奶勿过快。
3.2 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观察腹部情况及大便性状,如有腹胀,宜及时到医院就诊。
3.3 注意宝宝个人及饮食卫生,食具及用具专用,并注意定期消毒。勤换尿布,勤洗臀部,防止尿布疹。
(九)脐疝及腹股沟疝
1.脐疝通常在1-2岁内会消失。
2.早产儿因腹肌较弱的缘故,脐疝及腹股沟疝的发生率较高。
3.出生体重越低,发生率越高。
4.有些腹股沟疝可以自行复原,否则就须在体重4-5公斤时手术复原。
5.疝气时的护理措施:避免小宝宝过度哭闹;经常观察疝气部位有无突起现象,如无法自行复位,且宝宝有腹胀、哭闹不安现象,应尽快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