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宝宝天生就喜欢吃甜的食物。然而,糖分摄入过多容易增加龋齿、肥胖,以及脂肪肝、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风险。想要小朋友完全“不碰糖”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通过适当控制甜食的摄入量,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1、 警惕“添加糖”
家长需要特别警惕“添加糖”,减少孩子的“添加糖”摄入量。“添加糖”是指在食品生产、制备、加工中,添加进食品中的糖类,包括单糖和双糖。常见的有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果葡糖浆、浓缩果汁、海藻糖、蜂蜜等。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的建议,4岁以上儿童青少年添加糖的摄入量应小于每日摄入总能量的10%(50克),最好在5%(约15~25克)以下。婴幼儿阶段的食品,尽量不加糖。
2、用水果代替果汁
普通含糖饮料的含糖量多在8%~11%之间,有的高达13%以上。以一瓶500毫升的饮料计算,一瓶的含糖量往往超过50克——“国标”儿童饮食添加糖的单日摄入上限。很多家长知道含糖饮料对健康不好,但是孩子喜欢喝“甜的”,索性就用看起来比较健康、来自于新鲜水果的鲜榨果汁代替瓶装饮料。但这样做,其实并不正确。果汁虽然来源于水果,但含糖量较高,且容易变成游离糖,主要成分是果糖、葡萄糖和蔗糖,对于血糖的影响较大,对于人体的健康价值不及新鲜水果,还可能促进龋齿的发生。相反,啃咬新鲜的水果,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低营养价值食物的摄入;提高孩子的咀嚼能力,促进牙齿尤其是下颌骨的发育;还能培养孩子建立正确的营养观。因此,建议鼓励孩子多吃新鲜水果,不喝含糖饮料、果汁,日常饮水以白开水为主。
3、用奶类、坚果等健康零食代替糖果
孩子的胃口小,每餐食量有限,但生长发育快、热量消耗高,三餐之外必须进行加餐。糖豆、棉花糖、棒棒糖等糖果类食品,容易造成添加糖摄入超标,还可能导致人工色素等添加剂摄入超标,可能引发多动症等不良后果。不想让孩子吃糖果,父母就必须为其提供健康的加餐食品。鲜奶等液态奶、无糖酸奶、原味坚果、新鲜水果都是不错的加餐选择。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选择这类“健康零食”。
4、读懂食品标签、准确识别添加糖
读懂配料表:可以帮我们识别食品中是否含有添加糖,以及添加糖的种类和含量。配料表按照“用料量递减”原则标注所使用的原材料——含量多的成分排在前面。比如,在某些含乳饮料的配料表上,白砂糖位于第二位,仅次于水,这说明其中添加糖的含量高。
看营养成分表:营养成分表一般包含食品的总热量,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钠等的含量。需要注意的是,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不等于添加糖的含量。可以结合配料表、营养成分表,来识别一款食品中添加糖的含量。比如,酸奶中的碳水化合物可能包含天然乳糖、发酵中添加的蔗糖等。无糖酸奶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稍高,但有利人体健康,可以放心给孩子食用。
5、家庭烹饪少放糖
除了注意识别添加糖,在日常烹饪中,我们也要少放糖。白糖在烹调时具有调味、增色等作用,中式菜肴如油焖大虾、糖醋排骨、菠萝咕噜肉善于用糖,十分美味。但这些食物很可能会让儿童养成嗜甜的口味。家长应尽量少为孩子制作甜味菜肴,自制豆浆、面包、甜点等可选择无糖或少糖配方,减少儿童对添加糖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