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进入老年模式

当前位置:首页 >就医指南 >健康促进 > 医疗保健常识

儿童贫血

    • 2021-11-26
    • 发布:沈佩娟
    • 阅读:2260

缺铁性贫血(IDA)是目前全球四大营养缺乏性疾病之一,我国儿童缺铁性贫血患病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严重危害儿童的生长发育与健康。
一、哪些人容易发生贫血?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及多胎儿;母孕期贫血;长期单纯母乳喂养而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或未使用铁强化配方乳(母乳尽管铁吸收率高,但含铁量低);单纯牛乳喂养婴儿;体重增长过快的婴儿;不合理的饮食搭配;胃肠疾病、肠道铁吸收障碍、各种原因所致消化道出血和青春期女孩月经增多。
二、贫血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皮肤粘膜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较明显),易疲劳,不爱活动。年长儿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髓外造血表现:肝脾轻度肿大。年龄越小、病程越久、贫血越重,肿大越明显。
心血管系统:明显贫血时心率增快,严重者心脏增大、贫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消化系统: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呕吐、腹泻;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萎缩;重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神经系统:易激惹、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智力及行为异常,社交及认知能力下降。
其他: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易合并感染,上皮组织异常致反甲,生长发育迟缓。缺铁还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运动和免疫等各种功能。婴幼儿严重缺铁影响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甚至不能被补铁所逆转。还有研究表示婴儿屏气发作及小儿多动症均与缺铁有关。
三、贫血的预防:
1、健康教育:强调孕前营养准备、孕期营养及预防。指导合理喂养和饮食搭配,摄入富铁食物(富含血红素铁的红肉类和禽类,促进铁吸收的水果、土豆、绿叶蔬菜、菜花、胡萝卜、白菜),注意避免抑制铁吸收的食物(牛奶、麦麸类、谷物、豆类、坚果、茶、咖啡、可可)。从妊娠第3个月开始,按元素铁60mg/d口服补铁,必要时可延续至产后同时补充小剂量叶酸(400μg/d)及其他维生素和矿物质,分娩时延迟脐带结扎2-3分钟。
2、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提倡母乳喂养,延迟结扎脐带/结扎前胎儿体位低于胎盘水平,减少医源性失血,使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纯母乳喂养者应从2-4周龄开始补铁,剂量2mg/kg•d元素铁,直至l周岁;不能母乳喂养的婴儿人工喂养者应采用铁强化配方乳,一般无需额外补铁。
3、足月儿:应尽量母乳喂养4-6个月(母乳铁生物利用度高);此后如继续纯母乳喂养,应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必要时可按每日剂量1 mg/kg元素铁(4月龄后)补铁。未采用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后改为混合部分母乳喂养或不能母乳喂养的人工喂养婴儿,应采用铁强化配方乳,并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 1岁以内不宜采用单纯牛乳喂养(牛乳含铁量和吸收率低)。
4、幼儿:注意食物的均衡和营养,纠正厌食和偏食等不良习惯;鼓励进食蔬菜和水果,促进肠道铁吸收;尽量采用铁强化配方乳,不建议单纯牛乳喂养。添加辅食注意含蛋白质、铁、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如鸡蛋、鱼和肉,可以预防贫血。(猪肉中含铁量和吸收率都较高,是补充铁的优质食物,蛋黄中含有丰富的VitA,参与运铁蛋白的合成。)
5、青春期儿童:尤其是女孩往往由于偏食厌食和月经增多等原因易于发生缺铁甚至IDA。应注重青春期心理健康和咨询,加强营养,合理搭配饮食,鼓励进食蔬菜水果等,促进铁的吸收,一般无需额外补充铁剂,对拟诊为缺铁或IDA的青春期女孩,可口服补充铁剂。
六、重视随访和监测
  缺铁的高危儿童: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建议在矫正月龄1-3月龄进行Hb检测(1-3、6、9、18、30月),其他儿童可在6-8个月时检查Hb(6-8月、18月、30月);幼儿:建议每年检查Hb1次;青春期儿童,尤其是女孩应常规定期进行Hb检测。
七、贫血的治疗:
一般治疗:加强护理,避免感染,合理喂养,给予富含铁的食物,注意休息。
病因治疗:尽可能查找导致缺铁的原因和基础疾病,并采取相应措施去除病因。如纠正厌食和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习惯、治疗慢性失血疾病等。
铁剂治疗:尽量给予铁剂口服治疗。采用亚铁制剂口服补铁,利于铁的吸收。多种亚铁制剂可供选择,常用铁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蛋白琥珀酸铁等,以蛋白琥珀酸铁的生物利用度最好,餐间服用。可同时口服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可同时补充其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叶酸和VitB12、A、B2、D。应在Hb正常后继续补铁2个月,增加铁储备。 严重贫血合并心功能不全或明显感染者或急需外科手术者可予输血治疗。
   希望孩子们远离贫血,健康成长!



扫一扫在手机中打开页面

相关稿件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
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湖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
上海市儿童医院 |
湖州市中心医院 |
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
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
湖州市中医院

© 湖州市妇幼保健院 版权所有 浙ICP备16031078号-1 | 浙公网安备 33050202000591号
地址:浙江省湖州市东街2号 联系电话:0572-2030248 邮政编码:313000 Email:hzfby@163.com